關鍵字:咒術迴戰。

 

Hello有緣人 :)

本篇是介紹僧侶服裝的《歷史篇》,建議看過介紹教主衣著的《服裝篇》再看本篇。

查資料的過程中,發現現實的日本僧侶沒有跟教主傑穿一模一樣的(沒有人穿指貫),如此一來,教主傑的服裝搭配就更有意思了――芥見老師是怎麼挑衣服的呢?

自從腦中浮現這樣的疑惑,我覺得自己有必要知道一下佛教服裝的變革,不過礙於語言隔閡及興趣有限,不足之處還請包涵。

 

 

※注意事項

佛教服裝的變革除了明治維新(西化政策)對日本佛教的影響外,已幾乎完成,所以釋出本篇。

至於服裝的部分,剩日本的幾条袈裟以外的其他袈裟,以及僧侶穿的袴還在研究。

 

 

↓以下正式開始↓

 

 

一、夏油傑的五条袈裟 (順序由內而外)

S__46743554.jpg

上身:沒穿→半着→直綴→五条袈裟。

下身:內褲→(ステテコ)→指貫→直綴→五条袈裟→白足袋→草履or雪駄。

 

 

二、別人的五条袈裟

之前在噗浪聊過,不想占用版面就不移內容過來了。

 

(一)https://www.plurk.com/p/ot57je

4rvDRXkDQgshgfajVzY79U.jpg

 

(二)https://www.plurk.com/p/ot5p4t

1nX667GECyyIKHrse2Im2L.png

 

(三)直接說結論

袈裟及法衣之下,日本僧侶通常搭長着。

僧侶與普通人的情況都是,只有下身穿袴時,上身才會搭半着,因為半着的長度最多到膝蓋下,便於下肢活動,適合與袴搭配使用。

*半着與長着的完整故事,請點這裡

 

找不到有僧侶穿指貫,但偶爾下身會搭切袴(きりばかま)。

下圖中,藍圈內的深紫色衣服就是切袴的下襬。

S__53051397.jpg

圖源:https://www.farbeco.jp/weddingmart/archives/2242 

 

還有這張常被搜尋到的五条袈裟圖,也是搭切袴找不到圖源

S__53051398.jpg

 

 

三、三衣介紹

S__46743556.jpg

圖源:(左)http://www.payer.de/mahavamsa/chronik01.htm (右)https://dictionary.goo.ne.jp/word/%E4%B8%89%E8%A1%A3_%28%E3%81%95%E3%82%93%E3%81%88%29/

 

今日我們所熟悉的中日袈裟原本的稱呼是「三衣」。

三衣是印度佛教准許僧侶擁有的三種衣服,梵語trīni cīvarāni,分別是上位「僧伽梨、大衣、重衣,正装用,還能當被褥用,九〜ニ十五条袈裟」、中位「鬱多羅僧、上衣、上着衣,修行用,披在身上以掩蓋上半身,七条袈裟」、下位「安陀會、中衣、中着宿衣,掩蓋腰部以下,日常生活、勞務或就寢時穿,五条袈裟」。

三衣通稱法衣,指佛所制定之衣服,故三衣還有「如法衣」、「應法衣」之名。

戒律要求「三衣不離身」,一來是因為僧衣是佛法的象徵,不能捨棄,二來為了保護僧衣免遭搶竊,三來僧衣可以作為禦寒工具使用或入夜席地而睡。

 

(一)安陀會

名稱從梵語antarvāsa/antaravāsaka純音譯來,antara意為裡面的、中間的,vāsaka意為穿著的,又稱「中衣」,為日常生活、勞務及就寢時所穿之貼身衣,所以較為短小,方便行動,也可以說是工作服。

穿時圍腰,上掩肚臍,下蓋雙膝,如裙,纏在腰間用以掩蓋腰部以下,因為由五條垂直布片縫製而成,所以也稱五条袈裟。

(二)鬱多羅僧

名稱從梵語uttarāsaṅga純音譯來,uttara意為上面的,āsaṅga意為衣著,又稱「上衣」,披在身上用以掩蓋上半身,為禮誦、聽講時所穿之衣,亦能日常生活或修行穿,因為由七條垂直布片縫製而成,所以也稱七条袈裟。

(三)僧伽梨

名稱從梵語saṅghāṭi純音譯來,又稱「大衣」,正装用,亦能作被褥蓋,因為由九~二十五條垂直布片縫製而成,所以也稱九〜ニ十五条袈裟。

 

 

四、袈裟(けさ)

三衣依規定須以壞色(えじき)的布料製成,故三衣又稱為「袈裟(從壞色的梵語kasāya純音譯來)」。

 

壊色的梵語是kāṣāya,意為泥濘或骯髒:

1.銅の錆びた色:銅生鏽後的顏色有兩種,一是人們常說的銅綠(青緑色),另一是輕度氧化的紅褐色。

2.河の泥色:河泥的顏色。

3.樹皮の色:樹皮的顏色。

4.鉄の錆びた:鐵鏽色(紅褐色)。

 

 

五、三衣的製作方法及理念

三衣/袈裟是印度僧侶穿的布狀服裝,由体賤、刀賤、色賤三種方法及理念製成。

*下面以袈裟稱呼三衣。

 

(一)体賤(たいせん)

與製作袈裟的布料有關,理念是節儉,善用別人不要的布/無用之物作為袈裟的材料。

袈裟是印度佛教僧侶所穿的衣服,當時的僧侶被禁止擁有有價值的私有物,衣服也不例外。出於這個原因,僧侶通過收集、洗淨並拼湊他人丟棄之穢布,製成覆蓋自己身體的衣服,這種布所縫製的衣服稱為糞掃衣(ふんぞうえ,梵語pājsu-kūla)。

此外,尚有以包裹亡者後棄置於墳墓、被老鼠咬過之舊衣等布料縫製之衣,名稱就不是糞掃衣了。

 

(二)刀賤(とうせん)

與袈裟的製法有關,理念是用刀將布裁成小塊,再拼湊縫製成袈裟,此一製法可防止衣服被偷,並使僧侶捨離對衣服的欲望。

首先將一整塊布割截成長短不一的小布片,縱的縫合之後,再以規定之條數作橫的縫合。

垂直(縱)連起來的小布叫「条(じょう)」。

根據縫合的「条(じょう)」數,僧伽梨又名「九〜ニ十五条袈裟」,鬱多羅僧又名「七条袈裟」,安陀會又名「五条袈裟」。

這種製法所成的衣服,由於縱橫交錯縫合而呈田形,又稱作福田衣(ふくでんね)。

 

(三)色賤(しきせん)

與袈裟的染色有關,袈裟的顏色取正色(青、黄、赤、白、黒)、間色(紅青色、淺紅色、淡青色、紫、褐黃色)以外的顏色,理念是染壊色以區別信徒與穿白布的普通人。

將穢布洗淨,再用植物和金屬的鏽跡重新染色,染好色的布呈紅褐色、黄土色、藍黑色或青黒色等,意為壊色、濁色。

 

 

六、如法衣(にょほうえ)

如法衣意為「法の如くの衣」,指香色或木蘭色(白話點就是土黃色)的七条袈裟,是最傳統正經的袈裟,顏色傳統,看不太出拼接的痕跡,從葬禮到修行都被廣泛使用,因顏色(色賤)和形狀(刀賤)遵循法律而得名。

a3d4370b31c7c30800e44b782570a2f7.jpg

圖源:https://irocore.com/mokuran/

參考資料:http://blog.livedoor.jp/halibako/archives/52214102.html

 

如法衣有兩種解釋:

1.印度→印度的三衣又稱法衣,法衣也稱如法衣,指佛所制定之衣服,具有体賤(たいせん)、刀賤(とうせん)、色賤(しきせん)三種方法及理念製成的服裝。

2.日本→顏色是壊色(えしき)的七条袈裟。中國我不知道

 

 

七、三衣/袈裟的改變

由於印度的氣候普遍偏熱,印度僧侶通常只穿三衣(女性僧侶除外),因此對印度佛教而言,三衣=袈裟,通稱為法衣(佛所制定之衣服)。

三衣隨印度佛教傳入中日後,因為氣候和風土民情不同,例如:著衣習慣、不露出大片肌膚等,三衣底下必須加衣服,於是三衣融合當地服裝、文化,在中日變成「衣+袈裟」的形式。

 

日本僧侶的服裝組成(由內而外排序):和服/着物→法衣→袈裟。

S__55533571.jpg

和服/着物 就是日本傳統服裝。中國我不知道,沒去了解

法衣 由當地服裝發展而來。這個當地應該是指中國,因為佛教先傳入中國,再傳到日本

袈裟 由印度的三衣發展而來。

 

綜上所述,我們所熟悉的中日袈裟原本的稱呼是「三衣」,隨著時間的推移,三衣在中日二國日趨形式化,尤其在日本「僧伽梨、鬱多羅僧、安陀會」出現多種變形。

現在惟有七条袈裟、五条袈裟等仍是依照印度法衣之規定製成――雖然中日的製法趨向華美化,僅在裁割方法(刀賤)上有沿襲舊規。至於袈裟內穿的法衣,亦有多種類型,其布之質料、色彩等亦日趨華麗。

 

*在印度,三衣=袈裟=法衣=印度僧侶の衣装。

*在中日,袈裟≠法衣;法衣+袈裟=中日僧侶の衣装。

*着物(きもの)的定義:西服傳入前,日本原有服裝的統稱,現指「和服」。

 

 

八、日本袈裟的顏色

袈裟的顏色沒有區別,據說是根據自己所穿法衣的顏色來選擇。可以說,憑個人感覺選擇顏色。

實際上,法衣的顏色才有意義。

 

 

九、日本法衣的顏色

法衣的顏色取決於僧侶的等級,稱為「僧階」或「僧位」。

當今日本的許多教派中,深黃紅色和紫色通常被定義為上層顏色,黑色則是作為日常穿著。

 

 

※看到這裡就好,下面還在寫,目前只有標題※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十、法衣,詳見《薄紗篇》

 

 

十一、日本的幾条袈裟以外的其他袈裟

輪袈裟

475_8.jpg  475_9.jpg

圖源:https://costume.iz2.or.jp/column/475.html

 

半袈裟

475_14.jpg

圖源:https://costume.iz2.or.jp/column/475.html

 

 

十二、僧侶穿的袴

 

 

十三、參考資料

 

 

十四、後記

 

 

arrow
arrow
    文章標籤
    和服 咒術迴戰 佛教
    全站熱搜

    梅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